連鎖門診出路在服務基層嗎?
如果新型診所僅以更好的服務,在本就不怎么賺錢的門診服務項目上與傳統社區醫療機構競爭,明顯結果是成本更高、盈利更難。為此,有些診所開始走2B市場,又或者是提供精準醫療等差異化的門診服務,這些嘗試又有多靠譜呢?
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之后,行業上下興奮不已。特別是諸多資本寒冬下的互聯網醫療公司,紛紛期待著中央政策在各省市落地后所帶來的政策福利以及可觀的配套支持資金。
由于分級診療、發展基層醫療基本被賦予了醫改新國策的地位,在三甲醫院多年一副“任你風吹浪打、我自閑庭信步”的神情面前,基層醫療市場好像又給業界帶來了新希望。
互聯網醫院井噴
當然,也有一些公司借政策大勢作了一些大布局,如微醫在通過理財型健康險取得巨大流水之余,2016年下半年一口氣開了十幾家互聯網醫院。有業內士透露,西部某地政府代表團到杭州微醫考察互聯網醫院項目,微醫第二天就把項目計劃送到酒店,更是40余天就正式開業,其執行力展現得無可挑剔。以其為代表互聯網醫院出現井噴之勢,總數已達數十家,徹底引爆、并相當漂亮地滿足了地方政府對互聯網醫院的項目需求。
??圃\所的崛起與瓶頸
在互聯網醫院之外,基層醫療市場的另一大熱點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各種診所。
火龍哥曾在年前寫過一篇有關新型診所的文章,大意是專科診所日子相對較好,全科診所則因受限于收入結構的單一,盈利壓力極大。
在不經意之間,那些曾經門臉與雜貨店相差無幾的私人診所,又成為了被革命的目標。充當革命先鋒的,有互聯網醫療公司,也有自開門診的醫生或醫生集團,還有其他各種產業資本投資的各類基層醫療機構等等。
但是,諸多診所一開始就定位于在同樣服務上以更高醫療水平來與社區醫療、診所爭奪患者資源,或許就是導致他們經營狀況很不如人意的關鍵原因。
從年前到現在,火龍哥經常聽到業內人士表示醫生集團、醫生自辦的診所因為個人品牌知名度低,患者資源嚴重缺乏,而要做市場營銷活動,醫生出身的創始人在資金方面的壓力又特別大,也缺乏相應的管理和營銷人才團隊;此外,也聽到一些重金投資基層診所的產業資本,雖然在短期內不求回報,但是,因為拒絕以莆田系民營醫療為代表的欠文明打法——關鍵是這一套打法現在也很難吸引到新型診所所需的優秀醫生,但在高硬件投資、高人力資本的成本下,對于未來的在運營和盈利模式的突破仍然有著巨大壓力。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即使在三甲醫院,門診業務也不怎么賺錢甚至是不賺錢的,真正賺錢的還是住院、手術等服務項目,一位醫生集團創始人如此表示。
也就是說,套著新型診所的殼,但是,除了醫療成本更加高昂,仍然做著與要革命對像并無變化的門診服務項目,這件事本身就注定不怎么賺錢。據近期的媒體報道來看,此前令一些投資人好奇不已的西安強森,并非簡單的社區診所,而飲食了大量檢測等服務的微型醫院化模式,從而實現營收來源的多元化。
也許,要改變的不止是殼、不止是所謂的服務態度、問診時長等等表面上與品質醫療所要求的內容。而且,有些診所雖然號稱服務基層,定位基礎醫療服務需求,但是在服務項目的設置,已經開始注意與現有基層醫療服務方形成差異化競爭。
打破物理空間
此前,據媒體報道,大族控股正投資10億元進軍醫療行業,其旗下的全資子公司都安全醫療,前期欲以2億元在10個城市投資10家旗艦診所。其模式就有點類似于餐飲業中央廚房的概念。對于都安全診所而言,據媒體報道,其在各城市的旗艦店都投入巨資裝備全球最先進的檢測設備,這對于其定位的兩性生殖健康領域所要求的檢測項目較多、對檢測結果要求較高的特性,有一定的必要性。
但是,光靠旗艦店一家所覆蓋的區域甚至說其物理空間的客流量,可能難以讓其重金配置的高標準實驗室滿負荷運行,產生最大的價值。
所以,都安全將推行一種叫做“旗艦店+衛星診所”的模式,比如說旗艦店超過一千平方米,那同城的多家衛星診所,面積卻會小很多,因為其很多的檢測服務功能區是沒有,而是要轉運至旗艦店來完成。
在打破物理空間的這一思路上,其實很多上門體檢服務也是已有的產物。據了解,像員工年度體檢之類的項目所要求的檢查設備,基本上可以滿足要求。
反過來講,發展企業客戶也許還是打破診所物理空間局限性的關鍵通道。對于很多實力較強的大型公司或集團而言,不管是出于提升員工福利,還是追求基于員工健康狀態而產生的效益,正越來越注重員工的健康管理。
比如,東莞的天使健康,就把診所開進了東莞松山湖的華為公司園區,據透露,松山湖華為公司園區的員工人數未來將擴展至8萬人,這比很多位于人口密集區的社區所覆蓋的人口數還要多。
雖然說年輕人生病機率較少,但對于這些工作強度很大的高科技企業員工而言,對于防范心腦血管疾病等引起的猝死等職業性特征較強的健康類問題,也存在強烈的預防及保養需求。在天使健康與華為之間是否有其他更有針對性的員工健康服務協議,尚不得而知。
企業客戶或是突圍之道
當然,在拿企業客戶當作突圍之道的,國外的諸多互聯網醫療公司主要的付費方都是企業或保險公司等機構客戶,之前線上問診的Teladoc 如此,最近發生的遠程醫療技術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商Iron Bow Technologies與遠程病人監護平臺提供商Vivify Health合作為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VA)提供可擴展的家庭遠程醫療服務,并且簽訂了2.58億美元的遠程醫療合同,亦是如此。
而在國內,一年多之前春雨醫生曾高調宣布過進軍企業市場。當時為了配合春雨醫生的線下診所戰略,推出了會員制,即包含保險和線下就醫服務,如今,春雨醫生線下之路已經中斷,那么當初定位于企業市場的會員制產品,究竟有多少銷量?恐怕成績也很難有多么理想。
而且,據行業人士透露,像員工福利這類市場,由于買單目前以央企、大型地方國企和外資企業為主,前者是一個非常封閉的市場,一般企業很進入,而外資企業的員工健康管理市場,也被美世等少數兩三家公司所壟斷。而這些因素,也是診所轉向2B方面所面臨的挑戰。